跳到主要內容區
 

人類世之下的多元共生-洪明爵創作展

人類世之下的多元共生-洪明爵創作展圖片

藝術家洪明爵,現任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系專任副教授,為高雄市現代畫學會理事,並擁有澳洲皇家墨爾本科技大學藝術博士學位。出身小琉球的他,藝術創作深受海洋、自然與信仰啟發,擅以繪畫探索自我認同與文化意象的深層結構。其創作曾榮獲全省美展、教育部文藝創作獎、德國西門子藝術創作首獎等重要獎項,亦多次入選國內外典藏與展覽。創作橫跨寫實與抽象,展現對生命與自然的深刻凝視,是當代臺灣南部具代表性的中生代藝術家之一。

創作上洪明爵長期投入藝術教育與視覺創作,亦是一位深具田野精神的觀察者。他將個人的中年體驗轉化為創作動能,回應張曼娟所說「中年是人生旅途中包袱最沉重、挑戰最頻繁的階段」,這段生命不僅面對家庭與夢想的拉扯,也成為藝術家重新省視自身與自然、土地、人群之間關係的契機。如:本次展出的作品「潮間帶上的記憶」,即是他對於中年省思的紀錄。此外身為小琉球出身的藝術家,洪明爵對「歸鄉」有著特殊且深層的情感。作品中可見對珊瑚礁、馬尾藻、蝦蟹魚群等海洋生物的細膩描繪,以及赤腳奔走潮間帶的童年回憶。他以繪畫作為田野調查的回應方式,不直接干預環境,卻以圖像力量訴說著土地與人之間的糾葛,例如對小琉球杉福潮間帶觀察、87高地開發案的關注,以及觀光開發對自然負載的衝擊。如本次展出的作品「杉福漁港」及「城市漂移」…等,即是他的回應。

正修科技大學科技藝術發展處處長表示,當代藝術不該僅止於審美,更應成為社會與自然對話的中介。洪老師以其長年關注的潮間帶、海洋生態與開發議題為創作母題,透過畫布向觀者發問:我們如何在追求經濟與觀光發展之餘,守住自然的脈動與文化的根?這樣的創作實踐,正回應了當代藝術教育應具備的社會敏感度與永續思維,也深刻體現本校藝術教育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理念。我們誠摯邀請社會各界,透過洪明爵老師本次展覽,一同見證藝術如何成為理解自然、文化與人我關係的橋樑,並共同思索身處環境所帶來的責任與行動可能。

[專文]人類世之下的多元共生-洪明爵創作展

文|國立成功大學 陳明惠教授

當代英國生態學者兼哲學家摩西・莫頓(Timothy Morton)於2018年出版的《生態地存在》(Being Ecological)專書,在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中,引導我們思考人類與自然、環境以及其他物種之間共存的關係,並提醒我們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與非人類與自然有著深刻的聯繫。此觀點在人類從十九世紀工業革命開始,為了追求工業化與形塑全球資本主義網絡,人們對於生態與環境貪婪地採集,導致全球暖化、極端氣候與全球流行疾病的肆虐,莫頓對我們在高度追求科技、工業化與生產之際,提出嚴正警語。

18世紀蘇格蘭地質學家詹姆斯.赫頓(James Hutton)所提出的「深時」(deep time)概念中,關於僅佔地球存在期程中極短暫時間的人類,對地球資源進行極大消耗提出批判。人們對於自然環境意識的覺醒,與此展覽名稱中的「人類世」(Anthropocene)概念相呼應,亦與「後人類」(Post-human)論述中關於人類與其他物種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平等共存關係之思考,亦具有異曲同工之妙。洪明爵近年來的創作著重對家鄉「小琉球」的關懷,透過多次以空拍機進行拍攝與紀錄,以及實際前往勘查與訪視,洪明爵以小琉球的地景與生態(包含綠蠵龜、珊瑚礁、馬尾藻、魚蝦、白沙等)為創作元素,透過複合媒材藝術創作,反芻他對於家鄉的懷念,並對近年來小琉球因過度開發與商業化,導致自然環境與生態遭受汙染與破壞,提出批判與反思。洪明爵的作品利用大量關於小琉球生態與自然圖像與符號,呈現他童年記憶中美好的家鄉與「過去」。

洪明爵是一位具有深厚且扎實的繪畫技法的藝術家,年輕時期其繪畫作品常獲國內外藝術競賽大獎,包含榮獲第50屆全省美展「省政府獎」(1995)、「教育部文藝創作獎」第一名(1995)、第15屆全國美展「金龍獎」(1998)、全省美展「金牌獎」(1998)、入圍香港Sovereign「亞洲當代藝術獎」(2004)、德國西門子(Seimens)藝術創作獎得主(2005)等。洪明爵近年來的創作深具實驗性,並結合不同媒材與技法呈現他對於生活周遭與家鄉之所觀與所感。他以小琉球所收集到的葉子與種子,在紙張上自然滋長黴菌後所留下的有機肌理與紋路,進一步以手繪方式創作成作品;洪明爵更以石碑拓印的方式,呈現在小琉球所收集到的地標與文字。因為過度開發而急速改變地貌的小琉球海岸線,洪明爵以結合厚紙板、壓克力顏彩、炭精筆、海沙、人工物等複合媒材,呈現人的貪婪、自然與人工之間的衝突與對抗。

儘管洪明爵的創作對於人們在小琉球的過度商業開發進行批判,他的作品往往又同時呈現一種趣味性與樂園般的歡愉感,這樣的特質呈現在其作品中常使用的螢光漆,與具趣味性的綠蠵龜造型與圖像。洪明爵的創作亦常以所居住的高雄重要建築物與地貌為題,對於港都的工業化與自然生態的改變提出反思,如作品《城市漂移》(2025)中所大量運用的流行音樂中心的建築物外觀與線性,與作品中的生態圖像(如:灰面鷲)之間的衝突感。

洪明爵創作理念所提及的「不在場」更反映在大量使用的螢光漆,在作品中因光線的變化導致時而出現、時而消逝的線條「在場」與「不在場」之轉變,彷若是人工介入自然之際,導致「自然」與「非自然」之間的錯置與幻覺,這無疑反映了人們對於人工介入自然,已經呈現麻木與不自知,而這不就是促成人們持續對大自然過度進行開發,仍不自覺,因此本展覽的主標題「人類世之下的多元共生」,便期待以藝術的方式,期望在「人類世」的今日,人們得以與自然環境多元共生的一種烏托邦式之期待。

分類: 展覽訊息
瀏覽數: